
1935年6月28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小金达维后,在两河口召开了长征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河口会议”,确定了红军挥师北上的重大战略方针,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在两河口会议纪念馆)
红军离开两河口北进,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于7月1日到达卓克基,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等决议,将粮食工作与民族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毛泽东称之为“牦牛革命”的开始。
(在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1935年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芦花(今黑水)县城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四方面军的历史经验,一、四方面军领导人在会上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对于增进一、四方面军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兄弟团结,统一部队组织与指挥,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时间最长,前后达20个月,足迹遍及四川省的73个县市,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重大军事行动都发生在四川。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建在松潘川主寺颇有纪念意义,这里也是红军过草地的出发地。
(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从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等就向中央发出要“官”要“权”的声音。尽管中央先后在沙窝、毛尔盖连续召开会议,终于就当时红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但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第4、第30军等部队,由于受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错误的影响,最典型的单是川西茫茫草地就过了三回:一过草地开始北上;二接张国焘电令掉头南下又过草地;三过草地再次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才走向正途。
在红军长征走出草地的第一个村子——若尔盖县班佑村,有一座名为“胜利曙光”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千辛万苦走过草地却牺牲在最后一刻的数百位红军战士而建,亦是对无数长征红军英雄的崇高致敬和深切怀念。
(在若尔盖班佑烈士纪念碑)
